這幾天,一只橫空出世的猴子吸引了全球的目光:3A游戲《黑神話:悟空》正式解鎖。多家海外平臺游戲銷售、直播紀錄紛紛刷新的同時,也讓人們看到大灣區以經濟見長之外,同樣蓬勃發展的文化產業。
不只是《黑神話:悟空》,早在今年5月舉行的第二十屆文博會上,以“網文、網劇、網游”為代表的文化出海“新三樣”現場交易火爆,或許就已經為今日“悟空”的大火埋下了伏筆。
全球“追劇”,海外“催更”。我們看到的是老外集體“惡補”中國傳統文化的有趣新現象,背后卻隱藏著海外觀眾對中國傳統文化、大灣區原創文化產品認識和態度的新變化:對中國傳統文化不再滿足于欣賞、好奇,而是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文化需求。
這也正是近年來大灣區文化產業“出海熱”的主要原因。
從“走近”到“走進”,當“中國印象”不再抽象,面對龐大澎湃、卻有點陌生的海外文化市場,直面更高的海外文化期待,如何克服可能存在的“水土不服”、贏得市場認可的“真經”?
在文化理念上“以我為主”,讓技術力量“為我所用”。這正是大灣區文化產業近年來秉持的“出海之道”。在這之前,廣東就發布了《廣東省培育數字創意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3—2025年)》,提出加快數字創意技術和設備研發創新、大力提升創意設計水平等重點任務,來助力動漫、數字音樂、融合媒體、網絡文學、數字藝術展示等重點領域發展。
更多企業利用大灣區先進技術優勢,廣泛使用AI、虛擬現實等技術。借助新質生產力,出海文化產品得以迅速進行轉化,形成符合當地閱讀、體驗習慣的數字化產品,很快贏得一片新市場。
更重要的是,不僅是網文、網劇、網游產品,還有包括創作、品牌、資本在內的全產業生態鏈,成體系出海,讓更多海外觀眾能沉浸式體驗新質生產力帶來的中國新風。
“技術底座”固然重要,但即便是“靈猴”,也要吸天地之靈氣。同樣,現象級文化產品的出現,也少不了自身所在的文化土壤的滋養。
在《黑神話:悟空》橫空出世之前,大灣區文化產品“出圈”“出海”早有珠玉在前:舞劇《詠春》巡演場場爆滿,原創粵劇《白蛇傳·情》搬上電影銀幕,潮汕英歌舞一舞萬人空巷……人們發現,這些堪稱“現象級”的文化產品,雖然“賽道”不同,形式各異,卻也有殊途同歸之處:都深深根植于自身特色文化,都在發揮傳統藝術特點、融入真摯情感,引發共情。
當海外受眾埋頭解構、分析我們的文化產品的同時,我們也在建構自己的敘事邏輯。大灣區文化產業善借海外文化市場快速增長的“寸勁”,也在守住輸出優質文化的“初心”。對海外市場需求的精準把握之中,也保持著對優質內容的嚴格篩選。
當“老外”和我們一同徜徉游戲里的水墨山河,縱覽數字世界的大好河山,才發現,原來東方美學,真的可以超越國界。
與世界“互娛”,把文化“裝”進游戲。大灣區文化產業的出海之道,或許也能用孫悟空的經歷來形容:
身似“靈猴”,經得住來自市場的千變萬化。守住文化人的“初心”,最終求取“真經”。(記者 林麗麗 戴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