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廣州1月3日訊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指示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文件精神,基于培育文化自信-粵港澳大灣區基于全學科智慧閱讀的課堂教學改革項目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重大課題《教材建設中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子課題《音樂學科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教學成果實踐推廣,2021年12月31日,由廣州市教育研究院、人民音樂出版社主辦的“粵動心聲灣區美,禮樂弦歌奏華章——粵港澳大灣區培育文化自信音樂教學成果展示交流活動”在東風東路小學報告廳隆重舉行。
廣州市教育研究院音樂教研員陳錦瑩主持活動。教育部義務教育音樂課標組組長、著名音樂教育專家、中國音樂學院博士生導師劉沛,人民音樂出版社副總編輯趙易山,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廣東省文聯副主席倪惠英,廣東省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廣東省嶺南文化遺產研究院執行院長陳勁佟、廣東省教育研究院音樂教研員楊健等專家出席了活動。
活動現場人民音樂出版社授予了全國35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禮樂弦歌教學示范學校”。本次活動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成果示范,作為基礎教育傳承先秦建立的六藝禮樂的先行站,劉沛教授也在此宣布“禮樂弦歌教學研究中心”于廣州大學成立。廣州大學音樂與舞蹈學院執行院長劉瑾老師接受授牌。
廣州市越秀區東風東路小學民樂團奏響一曲廣東音樂《彩云追祥月,金蛇舞東風》翻開活動的序幕。廣州市越秀區東風東路小學、華南師范大學附屬南沙小學、廣州市水蔭路小學、文德路小學、舊部前小學等學校的老師、同學進們帶來了精彩的課例展示和藝術展演。四個課例精彩紛呈——華南師范大學南沙小學的《弦歌詩語—馬詩五》、水蔭路小學的《剪紙仔》、舊部前小學《憫農》以及東風東路小學的《花好月圓》分別與京腔粵韻、粵語童謠、古典詩詞、中國民樂傳統文化相融合,匯閱讀詩詞、表現藝術,吟唱戲韻,粵韻文化相結合,融教于音。
東風動路小學廣東音樂 《彩云追祥月,金蛇舞東風》
水蔭路小學帶來的一曲《木棉紅》,將粵語文化的誦讀韻律美、音樂美融合于舞蹈演繹當中。華南師范大學附屬南沙小學的星歌少年們,通過一曲《京韻粵風·詩樂舞》盡顯其胸懷星辰大海之志,懷抱特色樂器“鳴鳩琴”,將踏歌而行之情用一首首膾炙人口的古詩詞,通過京戲尋韻,彈唱入情,唐鼓醒志的方式,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來,讓我們再次沉迷于中華經典古詩詞的韻律美中。
水蔭路小學 《幸福花開木棉紅》粵語童謠
文德路小學閱讀“粵”有趣粵韻融合
培正中學港澳班的同學們彈唱一曲《中國少年說.》唱出粵港澳少年的奮發向上的中華精氣神。粵劇表演藝術家倪惠英老師與弟子趙麗芳現場帶領全場體驗粵韻操。充分彰顯粵劇的藝術魅力,培育中華文化自豪感。
培正中學粵港澳班表演 《中國少年說》
粵韻新唱頌古今,智慧閱讀講好灣區好故事,粵韻飛揚,禮樂弦歌奏響嶺南新篇章,朝著音樂教育的中國夢,創新性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多元融合,粵港澳核心文化發展。文化凝結歷史,文化引領未來,以美育雕琢心靈,繼往開來地傳承中華優秀文化、構建新時代禮樂弦歌課程體系,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文化自信。(通訊單位/廣州市教育研究院 文/陳婉喬 攝影/黃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