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廣州12月30日訊 12月29日晚,“琴語搖竹”—2021嶺南古琴音樂會在曉港公園舉行,該場音樂會由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指導,中共海珠區委宣傳部、海珠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主辦,廣東古琴研究會、海珠區文化館、海珠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曉港公園協辦。
(“琴語搖竹”2021嶺南古琴音樂會)
中國古琴藝術于2003年入選聯合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其特有的音質和品格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清、遠、淡、微”的審美意境及藝術追求,“古琴藝術(嶺南派)”是其中一個重要流派。海珠區作為“古琴藝術(嶺南派)”的主要傳承傳播區域,致力于弘揚嶺南古琴文化,將嶺南古琴音樂會打造成為海珠區的群眾文化活動品牌。與往屆嶺南古琴音樂會相比,本屆音樂會呈現更多亮點特色。
(獨奏《烏夜啼》+舞蹈)
契合時代主題
百年歲月如歌,百年輝煌歷程。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本屆音樂會緊扣時代主題,用琴音頌黨恩。當晚,在古琴藝術(嶺南派)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寧蘭清的領奏下,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之一——海珠區昌崗東路小學的同學們吟唱的《映山紅》拉開音樂會序幕,古琴與電鋼的重奏、人聲的吟唱,展現二代嶺南琴人的愛國情、愛軍心。
(吟唱《映山紅》)
古琴藝術(嶺南派)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廣東古琴研究會會長謝東笑專為慶祝建黨一百周年創作了弦歌《木棉謠》,借木棉花的英雄特質致敬過往的革命先輩,歌頌先輩們為了黨、為了國家、為了人民而無私奉獻的精神。
(弦歌《木棉謠》)
跨界演繹
本屆音樂會以嶺南古琴為主線,不僅展現了獨奏、重奏、合奏、弦歌等傳統音樂樣式,還與舞蹈、茶藝、太極、掌畫等傳統藝術門類融會貫通,突破了古琴靜態聆聽的藝術范式,呈現了視聽一體的跨界演繹效果。合奏《禮儀之邦》,借助舞蹈的呈現,形象地展示了何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
(合奏《禮儀之邦》)
獨奏《高山》,配以剛柔相濟的太極,生動詮釋了“巍巍乎志在高山”。獨奏《廣陵散》,“紛披燦爛,戈矛縱橫”的場面躍然畫中。獨奏《梅花三弄》,茶舞同步表演,清揚之聲中,梅花的婀娜和傲氣栩栩如生。
(獨奏《廣陵散》+掌畫)
(獨奏《梅花三弄》+茶舞)
沉浸式體驗
為配合古琴演奏的古雅氛圍,呈現物我兩忘、情景融合的效果,本屆古琴音樂會選取了曉港公園作為實景舞臺,借助公園原生態的竹林意境,打造古琴沉浸式體驗。不僅演員們身著古裝,工作人員也身著古裝置身其中,讓觀眾身臨其境地體驗“嶺南文化精髓”。重奏《碧澗流泉》,讓觀眾在山林幽谷中,感受千姿百態的奇峰異石間爆發出股股清澈的泉水,涓涓細流,時急時緩。琴簫吟唱《平沙落雁》,讓觀眾感受“秋高氣爽、風靜沙平、云程萬里、天際飛鳴”的恬靜優美景色。獨奏《流水》,讓觀眾在高山流水中,讀懂伯牙與子期知音相遇的故事。(通訊員/張舜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