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代表熱議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 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實現“一張網、一張票、一串城”
如何加快推動全面塑造廣東產業發展新優勢?怎樣形成聯通內外的貿易、投資、生產、服務網絡?如何加快形成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連日來,參加廣東省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的代表聚焦廣東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展開熱議,暢談認識體會、積極建言獻策、共話落實舉措。
強化支撐功能
加快培育新一代戰略性產業集群
如何推動全面塑造廣東產業發展新優勢?加快培育新一代電子信息、綠色石化、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性產業集群是關鍵。
廣東省人大代表、韶關市委書記王瑞軍表示,韶關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筑牢粵北生態屏障實現綠色產業的高質量發展。貫徹“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要求,韶關一方面全力筑牢粵北生態屏障,突出生態保護“主旋律”,另一方面要大力發展需要山水而不污染山水的產業,著力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產業體系,以建設國家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為契機,在加快鋼鐵、有色冶金、能源等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大力發展新經濟新產業新模式,把招商引資、產業對接作為經濟發展的牛鼻子,著力打造先進材料、先進裝備及現代輕工業三大戰略性支柱產業,培育發展生物醫藥、電子信息制造、大數據及軟件信息服務業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廣東省人大代表、江門市委書記林應武介紹,2019年以來,江門圍繞打造珠江西岸新增長極和沿海經濟帶上的江海門戶,綱舉目張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牽引帶動江門全市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深入實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八大行動”,先進制造業加快發展,近兩年新引進投資超億元項目403個,總投資額2429億元,2020年五大新興產業規上工業總產值超2100億元。重大合作平臺建設扎實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珠西)高端產業集聚發展區納入中央粵港澳大灣區建設2020年重大事項。“‘十四五’期間,江門將乘勢而上,江門全市動員、全域參與、全力支持‘雙區’建設,扎實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珠西)高端產業集聚發展區建設,謀劃建設可開發面積超100平方公里的‘大型產業園區’,積極承接國家級、省級重大產業項目。”
廣東省人大代表、茂名市委書記許志暉表示,接下來茂名要準確把握新發展格局中的發展定位,打造“一帶一路”現代商貿物流基地、南中國文旅康養度假基地、國家級特色現代農業產業基地、示范性城鄉融合發展基地,加快建設產業實力雄厚的現代化濱海城市,打造沿海經濟帶上的新增長極。要堅持向海而興,堅持把最好的資源留給最好的企業,堅持引進有理念、有經驗、有實力的領軍企業,加快發展多元化現代化主導產業。此外,茂名要繼續堅持港業城聯動發展,圍繞三大平臺打造產業發展主戰場,濱海新區聚焦臨港產業,聚力打造以烷烴資源綜合利用項目為牽引的世界級綠色化工和氫能產業基地,重點打造以華僑城為牽引的南中國濱海旅游目的地。
廣東省人大代表、潮州市委書記李雅林表示,作為一個有深厚歷史底蘊的古城,潮州將以更大決心更強舉措推進文化強市建設,促進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讓潮州工藝美術產業、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成為潮州全市新的支柱產業,為廣東全省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作出潮州貢獻。同時,潮州要致力將文化的獨特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以“文化之特”豐富文化產業發展內涵,提升市場競爭力,走好特色化差異化發展之路。重點要加快文化產業發展,深入實施工藝美術“八個一”工程,組建文旅投資發展平臺,加大力度培育文旅龍頭企業,打造一批紅色文化游、綠色生態游、藍色海灣游、特色鄉村游等精品旅游線路,不斷催生文化新業態、延伸文化產業鏈,打造世界級文化旅游體驗目的地。
當前,海洋經濟已成為廣東經濟發展新增長極。“強化海上風電產業鏈,將為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起到有力推動作用。”廣東省人大代表、廣東省粵東技師學院教學督導室副主任徐昱認為,汕頭應爭取粵東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落戶,積極發展海上風電配套產業,構建集風電裝備制造、海工、運維及科研于一體的海上風電全產業鏈。
此外,還有些代表的目光聚焦到“云上”平臺建設上。廣東省人大代表、佛山維尚家具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長、佛山市總商會副會長李連柱說,廣東可支持建設一批工業互聯網示范區,打造多個工業互聯網平臺,大力開發工業APP,擴大支持產業鏈企業上云上平臺。廣東省人大代表、廣東伊之密精密機械有限公司軟件開發工程師陳洪錦也認為,廣東可以推動建設一個工業互聯網標準化公共服務平臺,并向省內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開放。
強化聯通功能
持續推進現代化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必須強化聯通功能,不斷拓展國內經濟縱深,聯通國際市場,打造國際交通樞紐,形成聯通內外的貿易、投資、生產、服務網絡。
廣東省人大代表、東莞市委書記梁維東表示,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等復雜因素影響,東莞外貿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沖擊。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上,外資經濟增長速度相對放緩,怎樣促進內外資經濟蓬勃發展,考驗著東莞鏈接國內國際雙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和能力。“十四五”時期,東莞將全力打造鏈接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現代化樞紐城市,聚焦內銷能力升級、外貿能力升級、全民消費升級、有效投資升級、流通體系升級打造重要支點,更好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更加充分釋放內需潛力,更高水平構建對外開放格局,不斷增強暢通國內大循環和鏈接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功能。
廣東省人大代表、廣州地鐵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丁建隆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應構建“一張網、一張票、一串城”的軌道交通運營模式,實現城市間的軌道交通像坐地鐵一樣方便快捷,推動區域內發展成為社會、經濟、綜合服務設施等一體化融合的高端經濟集聚區。
廣東省人大代表、陽江綠源人造板有限公司工會主席林巧園認為,陽江要以更大力度抓好交通建設,打造成為粵西綜合交通樞紐。她建議,要加快推進一批高速公路建設,構建外聯內暢的高速路網,加快推進機場港口建設,打造綜合性億噸大港。
廣東省人大代表、廣東富大陶瓷文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研發部主任黃志超表示,物流中轉中心還可以帶動粵東西北的農產品向外省運輸,促進當地經濟新增長,這對于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原中央蘇區革命老區的振興發展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
強化撬動功能
不斷深化“數字政府”改革建設
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必須強化撬動功能,發揮重大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傳導放大效應,打造創造型引領型改革品牌,加快形成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在廣東省人大會議上,不少代表聚焦放管服改革、“數字政府”建設展開熱烈討論。
“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可以為優化營商環境鋪路。”在汕頭代表團分組審議現場,廣東省人大代表、省直機關工委常務副書記馮玲表示,建議汕頭利用原有“數字政府”建設的基礎和優勢,打造高速政務服務網絡,讓更多事情“零跑路”、最多跑一次,以“數字政府”建設的實踐加快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更好推動廣東省域副中心城市發展。
廣東省人大代表、廣州市社會科學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尹濤認為,營商環境改革在制度建設上更加“系統化”,要注意改革的整體性、協調性,同時,在技術支撐上要更加“數字化”,必須緊密依靠技術創新,想方設法提升市場主體獲得感和滿意度。
“2021年仍是廣東全省優化營商環境和數字政府改革建設攻堅年。”廣東省人大代表、河源市平興網絡科技有限公司項目經理藍曉建議,通過簡政放權、流程再造,優化審批服務,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政府服務市場和群眾的能力,推動實現“一門一網”辦事模式,大力提升政務服務水平和效率。(南方日報記者/王聰、韓安東、卞德龍、汪祥波、楊可、彭穎、柳時強、昌道勵、吳擒虎、盧浩能、劉棟銘)